第三节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来源: | 作者:xsl2002 | 发布时间: 2020-04-29 | 146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正常心电图的特点

1P

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方向:P波方向在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

时间:正常人P波时间一般小于0.12s

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2PR间期

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的时间。

时间:PR间期为0.120.20s

3QRS波群

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时间:正常成年人QRS时间小于0.12s

波形和振幅: V1R波一般不超过1.0mVV5V6导联QRS波群的R波一般不超过2.5mV

正常人胸导联的R波自V1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下,V1R/S小于1V5R/S大于1

在肢体导联,导联的QRS波群其主波一般向上。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

4Q

aVR导联外,正常人的Q波时间小于0.04sQ波振幅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

5ST

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的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但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一般不超过0.05mV

6T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电位变化。

7u

T波之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低小的波称为u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其产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u波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

二、窦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速

1.病因 

多属于生理现象,常无症状,健康人多见于饮酒、饮茶或咖啡、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发热、疼痛、贫血、低氧血症、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使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2.心电图

(1)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心率>100次/分。

(3)PR间期及QT时限都相应缩短。

3.治疗 

无症状性窦性心动过速一般无须治疗;症状严重者可应用β受体拮抗剂。

(二)窦性心动过缓

1. 病因

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其他原因包括颅内疾患、严重缺氧、低温、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应用拟胆碱药物、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的钙通道阻滞剂或洋地黄等药物。

2.心电图

(1)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心率<60次/分。

3.治疗 

无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须治疗,有症状者应进行病因治疗和去除诱因,必要时可酌情选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

三、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

1.病因 

可由心内、心外疾病引起,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低钾血症,也可见于健康人。

2.心电图

(1)提前发生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

(2) P-R间期>0.12秒。

(3) QRS波群形态正常。当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宽大畸形。

(4)代偿间歇一般不完全。

3.治疗 

不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努力寻找并去除导致房性期前收缩的诱因,如吸烟、饮酒、情绪激动、感染和心肌缺血等。

()心房颤动(房颤)

1.病因 

常见于多种心脏疾病,包括心脏瓣膜病(通常是二尖瓣疾病)、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一些心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引起房颤的主要心外疾病和可逆性病因。

2.心电图

(1)P波消失,代之以f波。

(2)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其大小、形态和振幅不同。

(3)心室律绝对不规则,未治疗时通常为100160次/分。当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律可完全均齐。

(4) QRS波群形态正常。

3.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为抗凝、转复窦律、减慢心室率。

(1)抗凝:房颤复律时的抗凝遵守“前三后四”的华法林抗凝模式,即复律前应用华法林3周,使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率(INR)达到23,转复成功后再持续应用4周。

(2)同步电复律。

(3)减慢心室率:主要使用β受体拮抗剂和洋地黄类药物。

四、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1.病因 

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也可由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心内或心外疾患、药物不良反应或中毒(如洋地黄、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和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引起。

2.心电图

(1)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P波。

(2)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超过0.12秒。

(3)代偿间期完全。

3.治疗 

①室性期前收缩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LVEF40%):主要选用Ⅰb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的药物有利多卡因。

②室性期前收缩伴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可选用普罗帕酮、氟卡尼、索他洛尔、利多卡因、美西律、胺碘酮和β受体拮抗剂。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1.病因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

2.临床表现 

持续性室速易发生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肌缺血,出现低血压、气促、心绞痛和晕厥症状。

3.心电图 

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QRS波群变大畸形,时限超过0.12秒;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③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分。

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

⑤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的存在是确立室速诊断的最重要依据。

4.治疗 

药物首选利多卡因。对反复发作并且猝死危险性高的患者可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尤其是预防室速患者发生猝死的最有效方法。

()心室颤动(室颤)

1.病因 

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引起QT间期延长与尖端扭转室速的药物,严重缺氧、缺血、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伴极快心室率、电击伤等亦可引起。

2.临床表现 

患者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听诊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亦无法测到。

3.心电图 

室颤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极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群、ST段与T波。

4.治疗 

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非同步电除颤。室颤发作时,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并按心肺复苏原则进行,建立有效呼吸和循环。

五、护理措施

1.注意有无引起猝死的危险征兆,如频发性、多源性、成联律、Ron T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等。随时有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2.应用利多卡因须注意静脉注射不可过快、过量,以免导致传导阻滞、低血压、抽搐甚至呼吸抑制和心脏停搏。

3.奎尼丁药物有较强的心脏毒性作用,使用前须测血压、心率,用药期间应经常监测血压、心电图,如有明显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或不规则,心电图示Q-T间期延长时,须暂停给药,并报告医师处理。

4.心脏电复律护理

(1)心脏电复律适应证:非同步电复律适用于室颤、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同步电复律适用于有R波存在的各种快速异位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2)心脏电复律禁忌证:病史长、心脏明显扩大,同时伴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房颤和房扑病人;洋地黄中毒或低血钾病人。

5.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护理

(1)术后可心电监护24小时,注意起搏频率和心率是否一致,监测起搏器工作情况。

(2)绝对卧床13天,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不要压迫植入侧。指导病人6周内限制体力活动,植入侧手臂、肩部应避免过度活动,避免剧烈咳嗽等以防电极移位或脱落。

(3)随身携带“心脏起博卡”。